星期四, 11月 2

e-SIM到底是什麼

  SIM卡這種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在蘋果和三星等大廠的推動下,在改革之路上一步一步邁進。我們手機中的SIM卡,從最初的mini尺寸,慢慢發展到如今主流的nano尺寸,而未來,“有形”的SIM卡將推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無形」的e-SIM。


  e-SIM「無形」的特徵其實是相對而言的,其本質並不是徹底讓SIM卡數字化,而是把SIM卡直接集成到流動裝置當中。而 SoftSIM 則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形SIM卡,但其理念與運營商的利益相悖,推行難度比 e-SIM 高太多了。

  蘋果在e-SIM的商用化嘗試開始得比較早,在2014年發布的iPad Air 2 LTE版中就集成了類似的功能,在iPad中預置了一張SIM卡,用戶可以在設置中自由切換和蘋果達成合作的網絡運營商。

  2016年三星推出支持e-SIM的Gear S2智能手錶,也表明了其普及e-SIM標準的決心。而在今年發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3也採用e-SIM設計,而且支持4G。雖然國內只有幾個省市的聯通能夠支持這項服務,但也算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e-SIM 有什麼好處?

  e-SIM之所以是行業發展的趨勢,是因為它的好處可是非常的多,這裡我們分不同角色來談談吧。

  對於廠商來說,尤其是手機廠商,e-SIM能夠有效地節約本就寸土尺金的內部空間(e-SIM的體積僅為傳統SIM卡的10%),同時可以介入到用戶和運營商中去,從中改變三方在網絡服務中的利益分配。

  其次,物聯網裝置(比如智能家居、智能手錶、汽車等)也是e-SIM的直接受益者,內置e-SIM的物聯網裝置可以和用戶的手機綁定同一個手機號碼,共享同樣的流量服務,這就使得這些裝置可以不受使用場景的限制,隨時隨地聯網使用。

  目前物聯網、車聯網所運用到的 e-SIM 技術是廠商和運營商共同推進的,這點上他們倒是站到同一陣線了。

  對於用戶來說,e-SIM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用戶更換網絡運營商不再需要換卡,選擇更自由。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根據所在地區以及信號質量實時切換運營商,對於出國旅遊或者異地出差來說尤其方便。
  e-SIM對廠商和用戶來說都是有利的

  對於運營商來說,公眾市場趨向飽和,而e-SIM在物聯網、車聯網領域中的運用會是一次擴展的機遇,因此目前流動和聯通都在進行相關的積累。

  既然好處那麼多,為什麼 e-SIM 遲遲未普及?

  e-SIM面臨的阻力主要來自網絡運營商。SIM卡從實體轉變成虛擬形態其實是大勢所趨的,但這也意味著網絡運營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用戶的控制能力。沒有了實體SIM卡,用戶可以更方便地更換運營商,換卡成本更低,運營商留住用戶的難度就更大。

  這也意味著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用戶的流動性增加,運營商對用戶資源爭奪力度加大,自然也增加了當中的成本。

  其次,支援 多個裝置使用同一號碼 是e-SIM的特點之一。比如Apple Watch Series 3就支援和用戶的手機共同一個號碼,但這對於運營商來說需要對現有的管理系統和硬件裝置進行一定的改良和部署,這也減慢了e-SIM的普及速度。

  不過,運營商並非不歡迎 e-SIM,只是不歡迎 e-SIM 應用在手機當中罷了。據 Machina Research 預測,到2025年全球M2M(Machine to Machine)連接裝置數量將達到300億,這些裝置都依賴 e-SIM 相關網絡技術實現聯網,對於網絡運營商來說是一片待開發的領域。

  總的來說,運營商的利益、裝置的部署、政策的落實都是 e-SIM 普及緩慢的原因。但隨著物聯網、車聯網的發展,e-SIM 將慢慢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至於 e-SIM 在手機中的應用,這塊大蛋糕估計一時半刻是動不了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