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31

俄羅斯鑽透南極3769米冰層探秘2千萬年前淡水湖



方湖的剖面圖示意,這是目前已發現南極面積最大的冰下湖


  新浪環球地理訊北京時間2月10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一位美國科學表示,俄羅斯方面已經證實,他們已經於近日打通了南極冰下的一個湖泊——東方湖(Lake Vostok) ,他表示這一事件將“擴展地球生命的極限”。


  根據俄羅斯北極和南極研究所的報告,莫斯科時間週日20:25,俄羅斯科學家們在南極鑽透了厚度為12355英尺(約合3766米)的冰層抵達冰下的湖面。這也讓俄羅斯成為全世界首個接觸到冰蓋下方湖泊的國家。


  馬宏-肯尼柯特二世 ( Mahlon C. Kennicutt II ) 是美國德克薩斯 A&M 大學海洋學教授,他說俄羅斯人的確認看起來像應當是準確的。這是因為俄羅斯科學家們紀錄到他們的鑽頭前端感受到壓力的增加,這是他們已經鑽透冰層的“顯而易見”的證據。


  肯尼柯特說:“沒有其它理由可以解釋這種壓力上的突然變化,只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你接觸到了下方的冰湖湖面。” 肯尼柯特本人還擔任著非盈利組織“南極研究科學理事會”的主席。他說:“這是值得慶賀的。15年前我們還無法想像有朝一日我們竟然能夠穿透冰層,接觸到底下的湖泊。”


  蒙大拿州生態學家約翰·普利斯科(John Priscu)在發給《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電子郵件中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說:“穿透冰層抵達東方湖是畢十年之功於一役。”他說:“我的俄國同事們的此項成就證明了,從工程的角度來說,我們是有能力獲取埋藏在4000米厚冰層下方的環境樣本的。這一成就也同時打開了冰下科學研究的大門,包括了解生命是如何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生存的。”


  將發現微生物?


  東方湖是南極冰層下方目前已經發現的145個冰下湖中最大的一個,這些湖泊大部分的長度都有數公里。它們都是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被陸續發現的。


  東方湖面積巨大,幾乎和北美洲的大湖相提並論。穿透厚厚的上覆冰層並最終抵達湖面是俄羅斯南極考察計劃中​​的核心項目之一。這個湖已經被深埋冰雪之下長達2500萬年。這樣做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將打開了解我們這可星球的另一扇窗子,在這裡獲取的樣本將幫助我們增加對氣候歷史的了解,並可能發現先前未知的新的生命形式。


  舉例來說,普利斯科曾在2007年告訴《國家地理》,他已經發現微生物可以在這樣的冰下湖環境中生存,這些微生物通過吞食岩石中的礦物質獲取能量。現在,他說:“我希望俄羅斯人能夠幫助證明,這樣的微生物確實真的存在於這些冰下湖中。在過去,這一說法一直飽受爭議,只有真正的取樣化驗可以平息爭端。如果他們最終能夠證明這些湖泊中果真生活著生命,那麼這將改變我們對於南極的看法。”


  潔淨技術


  俄羅斯科學家們打出的這口鑽孔30年來一直用都用煤油和防凍劑防止其重新凍結。但是隨著鑽頭逐漸接近這一古代湖面,科學家們開始變得謹慎起來,以防止對古代湖水造成污染。


  肯尼柯特說,比如在鑽進最後的數米冰層時,俄羅斯科學家們使用了熱水鑽頭,而沒有採用任何化學物質,這樣做正是為了避免任何的外來化學物質滲入到這一潔淨的古代湖泊中去。


  看起來這樣小心的措施已經收到回報:根據俄羅斯發表的報告,當鑽頭一接觸湖面,湖水立刻開始沿著鑽孔上湧,因此任何東西往下落入湖泊中的可能性已經變得很低。


  然而科學家們只能在南半球的夏季,即11月份到2月份期間展開他們的研究工作,因此他們現在打算讓鑽孔保持開啟,直到下個研究季節到來時他們再返回這裡開展工作。


  到了那個時候,俄羅斯科學家們將會把湧入鑽孔的湖水水冰提升上地面並進行研究。


  但是肯尼柯特表示,人們一直對這樣的做法抱有擔憂:那就是在將水冰樣本提升上來的過程中將會對其造成污染,因為在鑽孔的上部,俄羅斯人並未採取如下部那樣的潔淨措施。


  極地研究科學家們的好日子


  不過,肯尼柯特提醒說,總體而言,俄羅斯科學家此番取得的成果只是萬里長征的一小步,我們或許還將等上數十年時間才能搞清楚南極巨厚冰層下方的情形。


  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考察隊也正躍躍欲試,試圖進行他們自己的冰下湖泊考察計劃。


  普利斯科說:“比如美國和英國目前有一個聯合計劃,兩國科學家打算明年在南極西側冰蓋上鑽探兩個冰下湖。”


  而英國艾斯沃斯湖(Lake Ellsworth)鑽探計劃負責人馬丁·賽格特(Martin Sieger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非常期待在明年俄羅斯科學家們從鑽孔中提取湖冰樣品時和他們展開合作。”他說:“尤其是,我們希望能將我們從艾斯沃斯湖中獲取的樣品和直接測量數據和俄羅斯科學家們從東方湖中獲得的樣品和數據進行比對,以便理解南極冰蓋下方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環境條件情況。”普利斯科說:“總之,這可真是極地研究科學家的好日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