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5

蒙古戈壁紅砂岩中發現在巢窩中孵化的竊蛋龍骨骼化石


古生物學家在蒙古戈壁紅砂岩中發現在巢窩中孵化的竊蛋龍骨骼化石


考古學家還原這只竊蛋龍孵化恐龍蛋的情景,以及恐龍肢體所在巢窩中的位置
近期,考古學家在蒙古戈壁紅砂岩上中發現在巢窩中孵化的竊蛋龍骨骼化石,從而證實竊蛋龍生存的時間更長,並且是比之前科學家所預想的更適宜生存環境的物種。
這些竊蛋龍骨骼化石標本被稱為MPC-D 107/15,是迄今發現唯一處於孵化狀態死亡的竊蛋龍化石標本。更具體地說,這隻死亡竊蛋龍生活於白堊紀末期現今蒙古境內,是一種類似於鴕鳥、長有羽冠的獸腳亞類肉食恐龍。


孵蛋恐龍媽媽的骨骼標本


據研究人員稱,這個帶有羽毛的竊蛋龍很明顯是突然意外死亡,可能死於0.7億年前一場沙塵暴,當時它正在巢窩中孵化恐龍蛋。古生物學家費德里戈-方蒂、菲利普-科瑞和德姆奇格-巴達姆加拉維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 ​​上撰文稱,這只竊蛋龍的腳放在環狀恐龍蛋中心位置,前臂交叉折疊在身體兩側的恐龍蛋。
這個恐龍化石樣本是迄今發現的第4個巢窩中偷蛋龍科化石樣本,也是首個保存頭骨完整的化石樣本。這個恐龍蛋巢穴寬35英寸,長40英寸,其骨骼化石明顯遭受皮蠹蟲的侵蝕,當這只竊蛋龍死亡之後身體部分被掩埋時,皮蠹蟲殘食了竊蛋龍的屍肉。
考古學家挖掘的這個恐龍化石樣本還完整保存著頭骨、身體左側前肢、腿骨、恥骨,以及兩隻腳末端骨骼部分。


最新挖掘發現的竊蛋龍蛋的化石標本

最初在這個恐龍媽媽身體下孵化著雙層恐龍蛋,總計在最下層發現7枚顯著不同的恐龍蛋,其遭受皮蠹蟲侵蝕程度較輕,但此次挖掘並未發現完整的恐龍蛋或者恐龍胚胎。
研究人員在竊蛋龍頭骨下方、頸部左側、肱骨左側、股骨左側以及雙足附近,發現大量恐龍蛋碎片。據悉,考古學家長期以來錯誤地認為竊蛋龍是“偷蛋高手”,竊蛋龍具有復雜的社會群體結構和行為特徵。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開佩利尼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費德里戈-方蒂說:“我們知道雌性恐龍不能一次性產卵超過兩枚,像目前我們挖掘發現的這個較大恐龍巢窩,僅能解釋為這是一個集體產卵巢窩。成年竊蛋龍可能採取合作協同的方式孵蛋,該方式出現相對較長的時間,雄性也可能在巢窩裡孵化恐龍蛋。”


考古學家還原這只竊蛋龍孵化恐龍蛋的情景,以及恐龍肢體所在巢窩中的位置


最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窩位於沙漠環境,其歷史可追溯至白堊紀末期,相比之下,另外一個耐梅蓋特龍巢窩發現於河流沖刷棲息地的碎石之中。
方蒂說:“在同一地區不同時間和環境將獲得新的發現,目前的這項發現是迄今記錄的生活時間最久遠、最適應環境的竊蛋龍考古發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