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30

火星發現數百大型螺旋結構或為新型熔岩地貌


這是軌道上拍攝的圖像,顯示火星上最新發現的一類螺旋狀結構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火星表面近期發現了了數百個大型的神秘螺旋結構,一些科學家們認為此類結構是在這顆紅色行星上發現的新型熔岩流地貌。如果事實果真是這樣,那麼這就將意味著在火星靠近赤道位置的這片區域曾經的火山活動,而非水冰活動造就了這種不同尋常的地形特徵。


  阿薩巴斯卡谷地(Athabasca Valles)是一片遍布熔岩溝槽和峽谷的地區,其中還散佈著地形板塊,即清晰指示出數百萬年前曾經在火星地表發生斷裂和位移的地體。然而科學家們在這一結構的成因方面卻發生了意見分歧,即究竟這種結構是大規模火山熔岩流凝固產生的,還是由冰蓋,如類似北冰洋那樣的古代內陸海中的大塊浮冰最終形成的。


  現在,來自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器(MRO)的高分辨率圖像中已經識別出269個直徑超過30米的此類螺旋結構。論文作者,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安德魯·瑞安(Andrew Ryan)和菲利普·克里斯坦森(Philip Christensen)本週聯名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表示:“在自然界並不存在已知的機制可以在我們所研究的富冰地區產生如此規模和分佈密度的此類結構。”


  相反,瑞安和克里斯坦森認為,這種螺旋結構和夏威夷地區緩慢流動的熔岩冷凝形成的地形非常相似。瑞安在電子郵件中告訴《國家地理》說:“我們在阿薩巴斯卡谷地所看到的一切都可以用熔岩機制來解釋。儘管你可以將某些特定的特徵用冰成因進行解釋,但是這些熔岩流螺旋形結構說明這並非事實。”


  冰還是火?


  在地球上,所謂的繩狀熔岩流在流動過程中可以互相超越,流向不同的方向,擁有不同的速度。這樣的結果是形成一種扭曲運動,並導致熔岩流頂層形成一種獨特的螺旋形狀,就和在火星上此次發現的這種地貌特診非常相像。


  在地球上,此類螺旋結構一般存在於大洋中脊部位,這裡是新生洋殼誕生的地方——兩大板塊相互交匯,各自向著兩側移動拉伸,下部炙熱的熔岩流上湧,直接接觸冰冷的海水。然而對於火星上發現的這一最新情況,我們對其究竟是何種成因仍然無法確定。


  約翰·默雷(John Murray)是英國開放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他認為瑞安的論文非常有趣,這一螺旋結構確實讓人好奇。不過默雷依舊相信阿薩巴斯卡谷地附近地區的這些地貌特徵是反映了一個古代冰凍海洋留下的痕跡。他說:“我認為這裡有很多特徵無法用其它機制來解釋,而只能被認為是這裡曾經是一片冰凍的水面,後來這些冰昇華消失了。”所謂的昇華是指固態物質不經過液態而直接變為氣態的轉化方式。他說:“並不存在行為上如此多樣的熔岩。”


  這一地區的平地,而非夾在中間的螺旋結構,構成了默雷的觀點的支撐點。默雷表示:“熔岩確實可以形成平整地面,但是其尺度一般僅為數米。但是這裡所談論的尺度是數公里。因此形成這種地貌唯一可能的方式就是一片水面,或是其他液體。”


  他說:“如果這片水面的上層固結了,就像北冰洋的情況那樣,你就會發現確實會出現綿延達數公里的冰塊,而這正是你在火星上這一地區所目睹的。你永遠不可能在一片熔岩區看到這樣的情景。”


  尋找生命的理想之地?


  以上所談及的熔岩與冰面之爭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地質學爭論。假如阿薩巴斯卡谷地真的確認有明確的水冰證據,那麼這一地區將成為未來在火星開展天體生物學調查的重點地區之一。默雷說:“如果這真的是一個古代內陸海洋的遺跡,那麼這裡就將是我們要去搜尋生命跡象的地方,如果它們真的存在的話。”他說:“即便這個海洋乾涸已有500萬年之久,仍然有可能在這裡的地表之下存在被掩埋的水冰等等,在這些地方或許就有可能有微生物可以生存。”


  然而爭論的另一方,即這篇論文的作者瑞安一方,則堅持認為阿薩巴斯卡谷地的地質學特徵是可以用熔岩成因進行解釋的。他說:“我並不認為這裡是一個搜尋生命跡象的好地方,然而這裡確實是一個研究火星火山活動和地質學歷史的好去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