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涉及影響成長小雞胚胎基因,從而使它的頭骨結構發生變化。這項“出乎意料”的研究結果表明,類似的骨骼結構過渡可能出現在化石記錄中,或將證實恐龍與現代鳥類之間的進化缺失環節。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布哈特-安賈-布胡拉爾(Bhart-Anjan S. Bhullar)博士和生物學家阿爾哈特-阿布哈諾維(Arhat Abzhanov)博士負責的,他們在實驗中抑制一些基因的蛋白質產物,使小雞胚胎樣本具有類似迅猛龍和始祖鳥的嘴部和上顎結構。
布胡拉爾指出,我們的目標是理解一項重要進化過渡的分子基礎,並非為了簡單地培育“恐龍-小雞”。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進化》雜誌上。
由於恐龍時代是在0.65億年前,它們的嘴部解剖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科學家認為,恐龍嘴部逐漸進化形成現代鳥類類似鑷子的結構,使鳥類在沒有恐龍手臂的情況下能夠精確獲取食物。
據悉,布胡拉爾和研究小組同事提取短吻鱷等不同物種DNA,克隆遺傳物質碎片尋找特殊的基因表達。他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稱,他們不會“改變DNA”,而是抑制一些基因的蛋白質產物,有助於他們發現小雞胚胎面部出現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停止小雞胚胎面部中心部分特有活躍分子,結果小雞胚胎逐漸發育類似恐龍的面部特徵。之後他們對小雞胚胎進行人為操作的安樂死,未使它發育成為完整的小雞,但未來可能計劃培育具有恐龍特徵發育健全的小雞。
布胡拉爾指出,我們很可能發現了負責基因表達的基因區域,並觀測到蛋白質活躍差異性。這很可能直接改變小雞胚胎DNA,使它們返回至祖先狀態,能夠發育形成類似恐龍嘴部和其它祖先特徵。這一技術還可用於調查分析動物的漸進性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