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連輻射也支撐不了的機器人
6年前,東日本大地震引發了慘重的後果。在此之後,國際社會湧入日本,為該國提供救災援助,並尋找各種方式幫助其清理福島第一核電站。機器人成為了當時的首選。但《朝日新聞》的一篇最新報導顯示,日本原子能規劃廳敦促該工廠的運營者東京電力公司尋找新的技術和方式來清理這座核電站的廢墟,原因是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不斷因為輻射而受到“煎熬”,有的還在廢墟內“罷工”,因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資金。
換言之,倘若東京電力公司的精力和政府的資金轉向化學、生物和所謂的“安全封隔”等等方式——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建設某種類似於切爾諾貝利的石棺——清理速度會更快。又或者,人類應該依靠人工智能來指揮機器人從事某些任務。目前所有在當地執行清理任務的機器人都由人類遙控。
政府監管部門發出此項評論之前,東京電力公司最近遭遇了多起機器人故障。
人
PMORPH 勘測機器人
3月23日,該公司表示,他們曾經試圖向一個密封殼內派遣一台勘測機器人,以便找到燃料碎片,通過這些信息才能讓這座電廠退役。但那台由日立-通用核能公司(Hitachi-GE Nuclear Energy)和國際核退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uclear Decommissioning)開發的勘測機器人共同開發的勘測機器人卻無法將攝像頭送往預定地點,結果只能返回局部報告。
就在一個月前,東京電力公司決定放棄使用東芝「蝎子」機器人(該機器人專門用來攀爬亂石)在工廠內拍攝圖像、收集數據。該機器人遭遇了高達1000西弗的輻射,而且在2號反應堆的外圍遇到困難。
東芝「蝎子」機器人
在此之前,作為災後首台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機器人,Quince 1就曾遭遇過一系列失敗。這款由千葉工業大學、國際救助系統學院和日本東北大學聯合開發的產品曾經前往2號反應堆探測輻射強度、收集廢墟樣本和視頻片段。它曾經多次執行任務,但最終卻與外界失去聯繫,在廢墟內“擱淺”。
想要讓機器人來從事核燃料的回收和清理工作並非易事,日本研究人員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配備相應的攝像頭、放射量測定器和其他工具後,機器人便可進入人類無法進入的任何環境。如果足夠強大和靈活,甚至可以攜帶樣本供科學家檢測。最終任務是讓機器人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尋找和回收約600噸的熾熱核燃料及殘骸。
iRobot 的 PackBot 機器人
儘管日本原子能監管機構最近發出警告,但仍有很多機器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包括那些遭到「煎熬」的機器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