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快門、光圈、ISO?
對不同拍攝對象所用的不同曝光三角設定
攝影是一門講求直覺的藝術,但這種直覺並非與生俱來。要培養出這種直覺,就要先了解相機最基本的知識:曝光(exposure)。無論如何簡單或複雜的相機,都一定會有曝光設定。曝光設定直接決定了照片的光暗。這設定主要是由3種東西主宰:光圈大小、ISO高低,以及快門速度。
在這裡,筆者以一個用來收集雨水的水桶來作比喻。想像一下下雨的狀況,雖然大自然要下多少雨人為控制不了,但在你用水桶收集雨水的過程中,有3樣因素是受控的,包括是你所選用的桶口的寬度、你將水桶留在雨中的時間、以及你收集的雨量。你需要確保你沒有收集過少雨量,但也不要收集得太多。而在收集雨水的過程中,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讓你收集同樣數量的雨水。例如是使用更闊口的水桶,你可以在短時間收集大量雨水。相反,你亦可以用一個窄口水桶,放在雨中長時間來取得同樣的水量。
在攝影中,光就是雨水,光圈就像是水桶的寬度,快門和ISO就像是你在雨中所放置水桶的時間。雨量你無法控制,同樣自然光你也無法控制。
曝光三角:光圈,快門,ISO感光度
光圈:控制可以進入你相機的光線數量。
快門:控制光線進入你相機的時間長短。
ISO感光度:控制你的相機對光線的靈敏度。
人們可以用以上3種設置進行不同的組合,來達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最考功夫的地方是要知道如何作出取捨。因為每種設定,都會影響你所拍的照片屬性。例如光圈影響景深,快門速度和ISO影響動作的模糊種度以及照片的質素。接下來我們將為你描述一下每種設置之下,拍出來的東西是怎樣樣子,以及常見的相機曝光模式如“P mode”、“A Mode”、“自動(Auto)”如何決定這些組合。
快門速度
在快門打開後,相機的感應器就會曝露於光線之下。所謂“快門速度”,其實是代表光線獲准進入相機的時間有多長。“快門速度”和“曝光時間”所指的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快門愈快,代表曝光時間更短。
從在數字上來看,快門速度是曝光三角中最簡單的:這和進入相機的光量有直接關係。舉個例說,當曝光時間增加一倍,進入相機的光量亦增加一倍。而快門設定為相片所帶來的可能性,亦是三個數字中最高的:
快門速度 | 典型例子 |
1-30+ 秒 | 在晚上或昏暗情況下使用三腳架拍攝 |
2–1/2秒 | 想將流水變成絲綢,為加強景深,在三腳架上拍攝風景照 |
1/2–1/30秒 | 令移動中的拍攝像背景模糊,在超小心拿相機、手十分定的情況下拍攝 |
1/50–1/100 秒 | 沒使用變焦時 |
1/250–1/500 秒
|
將日常動作,例如是運動員跑步凝固,使用變焦鏡頭(Zoom鏡)時
|
1/1000–1/4000 秒 | 拍攝近距離的高速動作 |
將日常動作,例如是運動員跑步凝固,使用變焦鏡頭(Zoom鏡)時
1/1000–1/4000 秒 拍攝近距離的高速動作
快門是個功能強大的工具,讓你可以凍結或誇大動態的外貌:
慢快門、高速快門
在從前用菲林機的時代,要知道一張相片到底有沒有手震,要等待菲林沖曬出來才可以知道。但隨著數碼相機興起,看看有沒有手震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看你相機背面的液晶屏幕。當你把相片放到最大照片模糊不清,那麼你就可能需要重拍了,例如是保持雙手穩定、使用三腳架、或增加快門速度。但要知道,當你增加快門速度,進入相機的光線就會變少。那時你就要靠曝光三角的另外兩個設定來補救了。
光圈大小
用之前裝雨水的水桶來作比喻,“大光圈”即是闊水桶,“細光圈”即是窄水桶。相機的光圈就像一度閘,負責控制進入你的相機鏡頭的光束流量。光圈以F值作計算,有時候也頗令人混淆。因為光圈大細,是和流入相機內的光量作反比。光圈愈大,F值愈細。如果在攝影時,你朋友叫你收細光圈,即叫你將相機的F值加大(記得是相反的!)
光圈大小
在數字上說,每當光圈值減半,相機內吸光量的面積就大4倍。這其實是有方程式去計算的,但絕大部份攝影師都只會記著加倍/減半的F值。
快門設定 | 相對光度 | 快門速度 |
f/22 | 1X | 16 seconds |
f/16 | 2X | 8 seconds |
f/11 | 4X | 4 seconds |
f/8.0 | 8X | 2 seconds |
f/5.6 | 16X | 1 second |
f/4.0 | 32X | 1/2 second |
f/2.8 | 64X | 1/4 second |
f/2.0 | 128X | 1/8 second |
f/1.4 | 256X | 1/15 second |
上面的光圈數字和快門組合,都是顯示出同一組曝光量。上圖的F值是所有相機的標準光圈數值,當然也有一些相機容許你作出更精細的調整,例如是f/3.2或f/6.3。光圈值的範圍亦因不同的相機和鏡頭而異。例如一部小DC,一般的可用範圍是f/2.8到f/8.0,而數碼單反的範圍則根據一般人像鏡頭,可以由f/1.4鏡頭去到f/32。狹窄的光圈範圍通常不會構成大問題,然而更大的光圈範圍,可以為用家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以供創作。
相機的光圈設定,決定了一張照片的景深。低光圈值通常和淺景深有關:
大光圈、小光圈
f/2.4低光圈值,淺景深細光圈、f/16高光圈值,深景深
F1.8留意後面綠色的棋子,旗盤上的洞以及右上方的白布
F4將光圈慢慢收細後,遠景亦開始慢慢清楚
F22將光圈調到最細,後面的背景亦清楚了,此為深景深
上圖使用筆者的Nikon 50mm 1.8作示範,全部都是以同一級的曝光值所拍攝。不同的是我將光圈收細了。可見光圈越小(f/值越大),景深越深;光圈越大(f/值越小),景深越淺。攝影師在拍攝人像時,一般會選用大光圈鏡頭,因為大光圈鏡頭更易做出深景深效果,讓人物背景蒙糊,從而突出主題。一般所說的大光圈是指F值在2.8以下。
ISO
ISO高低決定了相機對進來的光線的敏感度。這和快門速度相似,數字增加和曝光增減成1:1比例。然而,和光圈及快門速度不同,對攝影師來說,ISO通常是愈低愈好,因為更高的ISO,通常都會大幅提升相片雜訊。因此,通常在光圈和快門吸不夠所需光線,例如是在黑夜或極昏暗的情況下,攝影師才會提高ISO。
低ISO 高ISO
常見的ISO設定包括100,200,400和800,但許多相機都允許更低或更高的ISO值。就小DC來說,ISO設定在50-200時,相機所產生的雜訊一般都可以接受(即肉眼難以察覺畫質大幅下降)。而就數碼相機來說,範圍在50-800間都可接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